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把牢价值取向,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以此为遵循,把全社会共识凝聚到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上来,汇聚成推进改革进程的强大力量,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牢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也是新征程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不竭动力。正因如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毫不动摇。在进行改革顶层设计、谋划改革方案、布置改革任务、评估改革效果的全过程,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坚持人民至上,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我们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人民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切实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创新。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改革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下一步持续深化改革,我们更要紧贴亿万人民进行创造性实践,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认同、所拥护的改革理论与方法论,并使之成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明确方向、立场、原则和价值取向的。要完整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关键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根本力量
我们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谋发展,人民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推动改革,人民群众也是最大的依靠力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意义,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工作做到人民心坎上。例如,推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互济余缺;又如,推动全国范围异地医保直接结算,大幅提升就医便捷性和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再如,纵深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一系列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扎实落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也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确保人民参与过程、人民评判成效、人民共享成果。“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尤其是在谋划重大改革举措、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评估改革成效过程中,都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
问需于民,改革要聚焦民生所愁所盼。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托幼、养老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突破口,多推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问策于民、问计于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于基层和人民群众之中,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为此,要尊重和发挥基层尤其是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深入调查研究,多倾听基层一线声音,从而使改革更加接地气。要以人民群众为重要标尺,调整优化改革举措,善于从群众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真招实招,以确保改革举措出台和落地实施充分体现民心民意。
问效于民,改革成效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一标准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彰显了人民在改革成效评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努力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时代答卷。改革成效是由人民来评判和衡量的,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生活是否真正有明显改善,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前进道路上,必须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为民谋利、为民解忧,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变化。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要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努力做到人民群众期盼什么,改革就推进什么,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实、安全感更足。
瞄准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全面协同推动各领域改革。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绿色优美的环境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对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们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解决人民群众实际诉求作为出发点,把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优先抓好落实。
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现代化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例如,分配制度是基础性制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制度供给,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着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富足、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公共安全体制机制,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加强对改革的宣传解释工作,让人民了解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为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改革决策,又到人民群众中宣传解释,将改革决策化为行动,并在实践中检验决策的正确性。因此,要着力凝聚共识,引导一致性行动。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心理情绪,加快暖民心、顺民意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提振改革发展信心,有理有据地对那些刻意歪曲或抹黑我国改革措施成效的论调予以坚决回击,揭露隐藏其中的偏见、傲慢与恐惧,并以不断创造新辉煌的事实证明,任何诋毁抹黑中国,阻挠中国稳定发展的图谋都是徒劳的,也注定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