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山东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必须主动担当作为,抢抓机遇、锐意创新,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作出应有贡献。
一、明确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方向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2021年10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这是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也是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我们必须坚决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刻把握国内外环境形势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积极探索、示范先行。
在顺应发展大势中明确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发展战略路径的深刻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博大精深,科学系统、逻辑严谨,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我们要注重从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科学内涵、实践要求,谋划构筑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拓展对内联结、对外开放的发展空间。
在把握战略位势中找准定位。准确把握山东在全国大局中的位置,着眼国家所需、山东所能,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对内,山东处在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临黄渤海,向西辐射黄河流域腹地,是南北均衡发展、东西陆海统筹的“纽带”。对外,山东毗邻日韩,处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是黄河流域唯一出海口,具备构建东联日韩、西接“一带一路”的东西互联互通大通道的先决条件。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战略叠加优势凸显。山东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打造形成以东带西、承南启北的新增长极和动力源,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在发挥比较优势中彰显作为。经过多年接续奋斗,山东发展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突出体现在九个方面:三次产业可以齐头并进,供需两端可以协同发力,新老动能可以相得益彰,各类企业可以比翼齐飞,陆海资源可以统筹开发,交通运输可以四通八达,城乡区域可以均衡发展,对外开放可以提档升级,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这些都是我们的特色禀赋和厚实家底,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这些优势,推动迭代更新,探寻转化路径,让优势更优、长板更长,努力把比较优势变成发展胜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
二、积极探索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勇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强化创新驱动,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作为科教大省,山东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引领,着力深化科技研发、人才引育等“十大创新”,省财政科技投入每年增长10%,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突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建设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构建“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一批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突出“卡脖子”技术攻关,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推行“军令状”“揭榜挂帅”等机制,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突出创新企业培育,深入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万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8%。突出创新人才引育,深入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推行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山东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00万,国家级领军人才超过1500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加快动能转换,着力打造安全稳定产业生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自主可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山东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近年来,我们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轻工纺织等“十强”现代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定不移加快数字赋能,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速布局“数字基建”,更好发挥数字技术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坚定不移培育新兴动能,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化发展工程,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021年山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1.7%。坚定不移突出绿色低碳,加快淘汰落后动能,严格落实产能、能耗、煤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五个减量或等量替代”,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坚定不移推进集群发展,集中做强先进制造业,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每条产业链精准绘制“1张产业链图谱”,配套制定产业链龙头企业、关键产业技术攻关等“N张清单”,精准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促进供需协同,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键要提振需求、优化供给。山东是全国唯一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双过亿”省份,拥有庞大市场规模和巨大消费潜力。我们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聚焦需求侧持续发力,着力实施“十大扩需求行动”。一方面,着力强化有效投资支撑。深入实施基础设施“七网”、新型城镇化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工业技改提级、数字赋能增效、公共安全提升等行动,加大基础设施、产业和民生等领域投入,适当超前布局“两新一重”项目,充分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2022年上半年,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着力推动消费扩容提质。顺应新的消费趋势,深入实施传统消费升级、新兴消费扩容、养老托育拓展等行动,加快城市商圈智慧化改造,建设一批地方特色街区,布局一批电商供应链基地,促进医疗、康养、文旅、体育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2022年上半年,山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万亿元。
畅通经济循环,打通高质量发展“任督二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我们坚持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加快畅通产业循环、物流循环和城乡循环,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顺畅衔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为契机,着力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打造“四横五纵沿黄达海”大通道,构建“铁公水空”综合运输大网络,力争到2025年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双高速”。推进陆海统筹联动,整合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2022年上半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4亿吨,跃居全国第一位。加快物流港、贸易港、金融港、国际中转港“四港一体”,推动海河陆空“四港联动”,努力将山东港口打造成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大力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培育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打通交通物流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抓好中欧班列扩能提升,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方式,做大做强现代物流。
持续扩大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必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我们着眼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优化全方位开放格局,深度对接国际标准规则,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巩固传统市场,拓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创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推进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发挥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优势,精心组织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对话山东等活动,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开放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上半年,山东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4.6%。
严守安全底线,筑牢新发展格局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实践中,我们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决守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金融安全、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社会稳定等“一排底线”。2022年上半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5.9%、34.1%;重复信访事项数量同比下降13.2%。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我们将其作为“一稳皆稳、一失皆失”的大事要事,坚持总策略、总方针不动摇,采取“立足于有、关口前移、多重屏障、两手结合”的基本方法,落实“点上要控住、面上要深挖、源头要严防、资源要保障、责任要落实、工作要统筹”的“5+1”工作部署,管好控好境外来人、冷链物品、非冷链普通物品、省外入返人员“4个源头”,做强擦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药店、纳入定期检测的重点人群、其他社会面人群愿检尽检和不定期检测“3个探头”,科学果断处置局部突发疫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有序。
三、强化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保障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提升能力本领,凝聚工作合力,确保取得实效。
着力提高领导能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我们坚持服务大局、精准施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目标任务,教育引导各级干部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科学把握规律,注重策略方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高统筹“两个大局”能力,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推动“两个循环”协同运行。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深化九大改革攻坚行动,在问题中找症结,在发展中寻思路,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难题。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尤为重要,必须有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保障。我们深入实施创新提升行动,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开展不公平市场待遇清理,建立隐性壁垒发现、清理、评估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坚决纠治中介组织垄断经营、强制服务,依法查处平台经济等领域垄断行为。建设充分开放的法治环境,加快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有序流动,扩大优质要素开放。出台《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高效规范的政务环境,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双全双百”工程,加快“无证明之省”建设,推动“证照分离”全覆盖,以优质政务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着力强化要素保障。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们注重强化政策协同性,以新思路新举措打破要素“天花板”,换来发展新空间。更加注重市场化交易,打破市场分割和制度壁垒,完善全省统一的资源要素交易标准体系和规则,推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最大限度让市场配置资源。更加注重差异化配置,加强供需衔接,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创新“要素引着项目来”机制,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标准地”改革,集聚投放资源要素,推行“拿地即开工”。更加注重内生性挖潜,加大落后产能压减淘汰力度,创新关停和破产企业不动产处置机制,强化“亩产效益”评价激励约束作用,推动要素向高产区域、高端产业、优质企业聚集,有力破解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要素制约难题。
着力完善落实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确保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任务部署落实落地。我们深入开展“四进”攻坚,从省直部门单位和市、县抽调精干力量,组成152个工作组,进企业、进项目、进乡村、进社区,切实把情况搞真实、把工作抓落实、把作风练扎实。坚持“督帮”并举,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真督实查、问责问效。在督导过程中,既善于“找刺”,又帮着“拔刺”,对一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基层自身无法解决的事项,提级办理、统筹协调,问题不除、决不收兵。实行“差异”考核,统筹考虑各地区、各单位的差异性,加大工作考核力度,既考核总体情况,也考核结构变化、改善情况,真正考出精气神、考出竞争力、考出执行力,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勇挑重担、勇担重责,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