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作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基层“最后一公里”,治理效果实不实,基层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当前一些基层的治理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到头来老百姓却不买账,原因就在于没有抓到基层治理的关键处、点子上,没有把治理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需求处。因此,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一定要避免搞表面热闹、实则无效的形式主义,必须立足基层实际,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抓住基层治理的核心,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导向。当前,基层治理工作时常出现与群众需求不一致、治理路径与重点把握不明确、各种社会关系协调不到位等问题。究其原因,没有把握好基层治理,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导向。从基层治理的根本取向来看,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的利益问题开展工作是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但是,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所表现的,是追求形式与表象、忽视内容与实质,脱离了基层治理的本质要求。从基层治理的着力重点来看,随着治理重心下移和强化基层治理,基层治理需要调整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到群众中间。但是,当前基层治理存在系统性、规划性不足、体制机制运行不畅等情况,时常出现“事发应变”的低效被动局面,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效能。从基层治理的手段方法来看,基层治理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但是,一些基层严重的管控思维模式,单一、落后的治理方式制约着基层治理创新的进度,跟不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老百姓不满意、不认可。
转变基层治理思维,把满足群众多元利益诉求作为治理的基点。以城乡区域为重点的基层一线作为社会治理的“前哨”,不仅需要立足基层社会“地方性”特征,还要探索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把满足群众多元利益诉求作为治理的基点,才能持续提升治理效能。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治理理念的影响,一些地方忙于完成自上而下的考核和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和利益诉求,基层治理存在重管制轻协调、重堵轻疏的现象,治理变成了任务和工具。党的二十大提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旨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解决基层人、治、财、物、效等实际问题。因此,一要推进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全方位融合。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坚持需求导向,提升基层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路径与群众多元利益诉求的契合度。二要推进治理关口前移。走出基层政权“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推动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增强基层治理和服务能力。三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握基层群众的认知层次和需求差异,健全多元主体共治创新平台,构建多元主体治理体系,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使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基层群众。
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体现服务基层群众和基层发展的需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需要明确“谁来治理”的需求导向。因此,在社会治理制度框架下,构建“一核多元”基层治理体系,可以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畅通和规范各治理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方式和路径,解决传统治理方式无法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在社区,通过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农村,通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于此,基层机构改革应坚持需求导向,体现服务基层群众和基层发展的需要。当前,处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复杂性特点,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必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治理的源头问题,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满足基层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新需求。进入新时代,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也在进行深刻调整,满足基层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新需求,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其一,提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能力。“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否真正落实落地,关键在基层。贯彻好、落实好中央大政方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基层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二,要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当前,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民主能力显著增强,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建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推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拓宽群众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的渠道,不仅能保障基层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又能保障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其三,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处于国家治理和县域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之间,是弥合宏观治理结构与微观治理行为的联结式枢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统筹基层发展和安全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代复杂社会治理环境、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需要,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