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运体育官方网站,开运体育(中国)

THE CONSTRUCTION OF

开运体育官方网站,开运体育(中国)

THE CONSTRUCTION OF
党建工作
专题聚焦
纪检监察
工会之窗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共同特征和鲜明特色

2023-03-24 阅读次数:1052 新闻作者:学习强国 赵晨光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要求,体现了现代化发展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把握。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的现代化

坚定正确方向,走好自己的路。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有力证明,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在于解决好走什么路,最关键的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来领导和推动。一百多年来,从一盘散沙到组织起来,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正确前进方向,坚持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接续的逐梦奋斗中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从进京赶考、跳出历史周期率到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只有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各方面,守正创新、勇毅前行,才能不断展现新气象、创造新奇迹。成功开创、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领导必须贯穿始终。新征程上,要把走对路与开新局、明方向和育新机更好结合起来,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各项工作,不断提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志气和信心。

增强历史主动,锚定目标行稳致远。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百年奋斗有力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可以承担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根本上正确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由谁领导的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引下,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探索,我们党对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走出了一条党团结带领人民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宽广道路。新征程上,要筑牢历史记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深刻领会坚持党的领导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不断坚定对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认同和历史自觉。

坚持人民至上,凝聚磅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人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现代国家现代化的实践反复证明,必须相信依靠人民、广泛动员人民、团结激励人民,现代化的基础才能更加强固。从脱贫攻坚到小康梦圆,今天的中国是亿万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发展的信心源于党心和民心的紧密联结。目标越是宏伟,任务越是艰巨,越要更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坚持和践行人民至上,就要着眼新形势、立足新情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新征程上,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对接起来,以党的全面领导更好坚守人民立场、守护人民的心。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强劲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与世界的开放交融中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从发展是硬道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敢闯敢试到稳中求进,穿越激流险滩,踏过漫漫征途,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党的领导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各种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交织叠加。面对新形势,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保持正确前进方向、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须臾离不开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有未有方式展开。我们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新征程上,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环节,在改革攻坚、推动发展、促进稳定中集聚更多发展自信心、发展正能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展现世界现代化共同特征的现代化

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特别是伴随现代化进程的扩展演进,科技革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深刻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未来。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概括强调“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从手推磨到蒸汽磨,从工场到工厂,从互联网到量子力学,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演进产生深远影响,对生产方式调整、上层建筑适应都提出诸多考验。与此同时,市场的国际化、生产的组织化、分工的精细化等对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等提出更高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多重挑战,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现代化潮流、走好现代化道路成为世界各国迫切需要解答的时代课题。今天的现代化是同世界紧密联系的现代化,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期待。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如何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法治精神形成和民主路径确立。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从适应现代化到引领现代化,构建良好、有序、公平、和谐的社会,就要着力发挥法在调整各方利益、解决复杂矛盾、构建和谐关系中的效用,厚植民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优势和分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民主法治没有最优模式,也没有“标准版本”;推进法治、实现民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十分紧要。要扎根传统、立足现实、解决问题,在学习和借鉴中加强转化、善于创造,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深悟民主真谛、多谋法治之效。在世界乱局、时代变局、发展新局交织的情势下,民主法治建设充满挑战又蕴含机遇,必须着眼阶段、把握特征、贯通环节,不断提升民主和法治的协同性和聚合力。总之,民主和法治都是从现代化历史的接续探索中形成的重要成果。新形势下,我们要坚定法治道路、讲好民主故事,让世界各国都能共享民主和法治发展成果,努力建设民主进步、公平有序的美好世界。

社会交往扩大和世界历史发展。交往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方式的延展展现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客观趋势。人类历史从来都是各民族共同交往的鲜活历史。特别是伴随现代生产方式的建立和世界历史的形成,人类活动范围和交往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原先同落后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孤立、封闭、隔绝状态被打破,交流、交往、开放日益与先进生产力联系起来并成为现代化进程的鲜明特征。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从物质交往到精神交往,积极、和谐的交往对促进生产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文化传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开放发展的。当前,世界格局在变,发展格局在变,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趋势,就要善于从世界历史的洞察中结合时代特点全面领会人类交往的内涵、特征和价值,用正确的历史观辩证分析时代变局的危与机,用科学的方法论统筹思考人类前途的得与失,以宽广胸襟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

人类文明互鉴和文明形态塑造。文明发展的程度,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水平。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文明的作用绵延古今,多样的文明闪耀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特别是从蒙昧时代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古老文明同现代化趋势的碰撞和联系对不同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产生诸多表现。比如,如何处理好本土化和时代化的关系,更好从多样文明的贯通理解和互鉴学习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如何把现代化文明成果同本地域文明、世界优秀文明等对接起来,更好把握文明发展的本源性和共向性问题;等等。从文明发展的大逻辑看,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明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启示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身价值,不能采用强制手段解决文明差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对待世界文明发展的正确态度。我们要从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接续学习中更好感知自身文明的本色、长处、优点,使之在同新的时代和情形广泛结合、紧紧扎根;要共同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世界文明之园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国情展现特色的现代化

坚持从实际出发,基于客观现实作出正确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这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同当代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重要表现。我国是一个有着十四亿多人口的国家,推动十多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立足自身选择更精准的推进方式和更协同的发展路径。这要求我们必须着眼发展阶段的变化趋势,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同时,要看到,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反作用。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型国家,开辟现代化发展路径必须始终扎根中国大地,从文化传承和历史赓续中找寻更多答案。新征程上,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必须始终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调动积极因素,为更好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提供科学方法指引。

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过上美好幸福生活是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同心奋斗的不竭动力。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无论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人民幸福安康始终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始终是接续的坚实行动。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新征程上,要始终以百姓心为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多解民生之忧、用情多谋利民之事,为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接续奋斗。

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协调,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物质和精神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吸引。我们要深刻领悟“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唯物辩证法,在建强物质基础的同时构筑更加强大的精神大厦,在促进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不断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传承中华灿烂文明、守护共有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物质与精神的互促发展中更加均衡可持续。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到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既发展人的物质条件又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新征程上,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同社会主义事业的贯通结合中,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引领,有坚实物质基础的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得以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繁荣兴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道必答题。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中国绿色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启示我们: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决不能走。从走生态良好发展道路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从集中攻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到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时间,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紧张转向和谐,人们更加真切体悟到“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的道理。自然是生命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与自然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新征程上,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就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造福子孙后代,共同厚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到以和为贵、美美与共,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向往正义,和平、和睦、和谐深深内蕴在中国发展的文明根脉中。从苦难走向辉煌,从战争中争取和平,中国人民在历史记忆中更加懂得和平的可贵,人民最怕动荡,期盼的是稳定、太平和安宁的日子。这种深沉的期盼和共同的追求构成中国通过和平发展走好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动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变,解决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始终离不开和平的外部环境、稳定的国际局势。当前,世界变局交织叠加,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更加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建设持久和平、美好繁荣的世界贡献中国方案。新征程上,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面,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展现中国智慧,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和平伸张正义,向世界人民诠释好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天下情怀和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