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运体育官方网站,开运体育(中国)

THE CONSTRUCTION OF

开运体育官方网站,开运体育(中国)

THE CONSTRUCTION OF
党建工作
专题聚焦
纪检监察
工会之窗

坚定不移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2023-06-07 阅读次数:895 新闻作者:《求是》 王广华

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坚定不移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一、深刻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科学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将其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从理论逻辑看,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这一论断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活、生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入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不仅相互依存,更是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是这一论断的民族土壤和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现代化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

从历史逻辑看,这一论断是我们党探索现代化经验的升华凝练。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带领人民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其中就包括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探索。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同时提出了绿化山川、植树造林的号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强调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为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积累了宝贵经验。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九大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深化现代化理论认识、推动现代化实践探索的高度自觉,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

从实践逻辑看,这一论断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伟大成就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党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印发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设立近九千二百个自然保护地,设立首批五个国家公园。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部署实施四十四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成修复治理面积五点三七万平方公里。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1.63%提高到2021年的24.02%,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实施全面节约战略,2021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用水量)、地耗(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12年下降26.4%、45%、40.85%、34.4%。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大气、水、土壤环境持续好转。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自然生态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参与全球自然生态治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国山水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位置,充分证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二、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大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大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全面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新征程上,仍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行稳致远,始终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要坚持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要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革新,不断破除各方面弊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广阔前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积极应对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但人均资源要素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适宜生产生活的空间有限且分布不均衡,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欠账多,还面临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一系列新挑战;人口达峰以及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趋势对国土空间治理产生深远影响。要增强问题意识,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国情出发,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禀赋特色,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都建立在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甚至导致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着力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代内与代际间公平合理配置资源,让当代人及子孙后代享有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生态福祉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着力实现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同步增加,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融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国土空间具有稀缺性、唯一性,生产、生活、生态都涉及国土空间的利用,必须统筹兼顾多重目标的平衡,实现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当前与长远相协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强化底线约束,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底线,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保护自然生态,维护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也要深度参与、融入全球生态治理,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既要在参与、贡献全球治理中谋求自身发展,又要以自身发展更好促进、引领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三、积极投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时期。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自然资源部将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自然资源工作定位,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更加自觉投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保护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是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要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全面落实耕地保护“两平衡一冻结”制度,促进优质耕地“南增北稳”,推动耕地“山上”换“山下”,使农业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严格管控人为活动,依法有序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开展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更好统筹生态保护与能源资源安全。加强陆海统筹,节约集约利用浅海近岸,有序开拓深水远岸空间和资源利用。适应人口总量、结构变化和流动趋势,分类引导城市化地区高效集约发展。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打造美丽、宜居、绿色、安全、韧性城乡空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保护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景观资源,彰显我国国土空间的特色魅力。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要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土地、矿产、海洋、林草等各类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科学把握建设用地安排时序和节奏。激励与约束并举,健全标准体系,推动土地开发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换空间。推动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加快增储上产,促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大海域资源市场化出让比例,推动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大力发展人工草地。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高质量建设第一批国家公园,加快推动黄河口、秦岭、若尔盖、羌塘、亚洲象等新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持续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以“中国山水工程”为引领,统筹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入侵治理。尊重地域分异规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要积极支持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化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加强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与利用。推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注重修复增汇协同。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序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要积极对外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以中国—欧盟等蓝色伙伴关系为基础,拓展生态文明伙伴关系网络,塑造新型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认真履行自然资源、生态领域国际公约,积极参与联合国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协定等国际谈判和磋商进程,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推进跨境跨流域自然保护地、生态廊道共建。培育更多生态治理优秀人才,广泛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与实施,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征程上要聚焦重大问题,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攻坚克难。要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推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巩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对接机制,在“一张图”上统筹协调各类空间需求和矛盾冲突。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国土空间规划法、矿产资源法、耕地保护法、国家公园法等重点立法工作。加强国家自然资源督察,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住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