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群众是生产力变革的最活跃的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价值观,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
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凝心铸魂筑牢根本作为这次主题教育的五大目标之一。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既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光辉奋斗史,亦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探索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提出并发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搞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哗众取宠;坚持出实招求实效,不搞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数据造假;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提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本质要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
“六个必须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发展,为我们把握好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精髓提供了“金钥匙”。坚持守正创新是“六个必须坚持”中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发展的具体展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其包含的哲理、学理、道理,才能知其言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其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任何问题的认识和分析,都要从历史的认识和分析着手。“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是当代中国历史科学崇高的历史使命。广大史学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的教导,使命在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