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运体育官方网站,开运体育(中国)

THE CONSTRUCTION OF

开运体育官方网站,开运体育(中国)

THE CONSTRUCTION OF
党建工作
专题聚焦
纪检监察
工会之窗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阅读次数:3245 新闻作者:河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如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县已经脱贫摘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河北省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上首次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这其中产业扶贫发挥了决定性作用。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将圆满收官,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发展产业不仅是实现脱贫、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也是确保持续增收、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开发式扶贫是中国减贫方略减贫模式的主要特征

对于解决贫困这个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内生动力对扶贫开发的决定作用,强调“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创造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扶贫经验,强调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飞”的行动。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强调:“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指导我国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实践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扶贫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开发式扶贫”,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注重培育“造血”功能;坚持外在帮扶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强调培育内生动力。扶贫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而是在国家支持和社会帮扶下,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资源要素,改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扩大就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通过精心选择和组织实施扶贫项目,通过技术培训和提高劳动者技能,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体系,使之在经济上具有自我发展能力,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这种扶贫才是治本之策,这种脱贫才是彻底脱贫。

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主要形式

分类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我国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组织实施了“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除社会保障兜底外,其他开发式脱贫举措,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发展生产而实现脱贫。易地搬迁脱贫,不只是解决住得好的问题,还要考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必须通过发展产业,让搬迁后的人有业可就、有收入来源,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生态补偿脱贫,不只是简单给钱,增加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转移性收入,还要通过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增加其劳动就业收入。发展教育脱贫,不仅仅是解决贫困家庭受教育子女的上学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提高其从业就业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脱贫发挥作用最终也要回归到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上来。所以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他强调,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从我国脱贫攻坚实践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且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产业扶贫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

提高产业扶贫质量和效益,关键要在“精准”上做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是一个瞄准市场需求、挖掘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品、不断提高质量效益的过程。从河北省实际看,近年来着力在“精准”上下功夫,通过不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脱贫成效显著。各地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经验和具体模式。

让群众受益是产业扶贫的目的所在。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深度贫困地区要改善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如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产业扶贫,要着力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通过让贫困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增加贫困户生产经营收入;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扶贫产业附加值;通过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受益。

可持续发展是扶贫产业的生命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十分关心,强调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种养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周期较长,要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说,“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发展扶贫产业,既要重当前,也要谋长远。着力提升扶贫产业内在素质,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适应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创新推动扶贫产业优化升级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不仅要脱贫摘帽,还要进一步发展、增收、致富,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总的要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要根据新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变化,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有序推动扶贫产业优化升级。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扩散和应用,催生了产业发展前沿一系列变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为传统资源的开发利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新活力。贫困地区虽然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拥有丰富多样的特色资源、特色文化,只要转变观念、善于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要素,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束缚,就可以变劣势为优势,实现新技术供给和新经济需求条件下的跨越发展。要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适应现代社会人们怀念乡愁、向往回归自然的需求,深入挖掘贫困地区物质文化资源和环境资源,用“新”发力,在“特”上做文章,采取“科技+”“文化+”“生态+”“电商+”“旅游+”等多种融合创新模式,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优化升级。